選擇當令、當地天然食材 避免食用再製品



〔自由時報記者朱有鈴/高雄報導〕初一拜拜的水果忘了收,到了十五發現時,美國紅葡萄仍完好如初,讓人訝異上面不知有多少防腐劑。

擔任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杏林志工社指導老師、近五年來致力推動健康飲食的郝靜芝談起了生活中真實經驗說:「塑化劑事件是很好的警訊,提醒民眾更小心,且除了塑化劑,還有很多未爆彈。」

化學添加物 幾乎無處不在

郝靜芝直言,消費者要求食物味道香、口味佳、外觀漂亮,價格卻要便宜,生產者如何達到要求?從食物到洗滌劑,塑化劑、防腐劑、色素、香精等化學添加物幾乎無處不在,消費者的口感也早被「化學化」。有次試做鳳梨酥讓民眾品嚐,一個採用天然食材,一個全部使用香精、色素,試吃結果,民眾認為純化學製作的味道較香濃、比較好吃。

郝靜芝說,食品相關管理固然需要靠更周延的法令,公部門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,但消費者不能單靠政府把關。這次的塑化劑事件,正好提醒消費者重新檢視許多原本視為「理所當然」的現象。像一個有菜、有肉的豬排便當賣卅九元,油品、肉類的來源安全嗎?一顆十元的芋頭饅頭,有濃濃芋香和漂亮的紫色,連真正的芋頭都做不到,合理嗎?

消費者覺醒 可改變生產者

郝靜芝認為,「You are what you eat!」即使是符合安全添加劑量的食品,若長時間、大量的吃,還會是安全的嗎?民眾應該儘量選擇當令、當地的天然食材,同時避免食用再製品,而消費者的覺醒,可以回過頭改變生產者。

文章來源: 自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akery612 的頭像
    bakery612

    伴手禮產業報導

    bakery6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